第(1/3)页 2月24号。 原型机安装完成。 进行初步测试。 五十几号研究人员,有些紧张的看着拿着遥控器的张问山,“我按了。” “按吧!” 张问山拇指正打算下呀,又停住,“通道两边防护膜装好了没。” “装好了!你快按啊!” 防护膜是为了测试,原型机可以保证多长的通道降温,在通道的两侧,各披了一个塑料薄膜用来挡冷气。 这时,张问山终于按下去。 一阵阵机器特有的轰鸣声响起,伴随着嗡嗡的风扇声,大量的能量被转换,压缩机的螺旋互相碰撞,空气中的热度被吸收转化成冷气,从排风口喷了出来。 部分冷气则是顺着上方安装的送风通道,送到更远的地方。 一股凉意席卷而来。 众人露出了恍惚的表情,随后露出笑容。 “怎么样?是凉了点!” “看看要多少时间才能降下去。” “你们说1km,能送到这么远吗?” “难说,你们谁几个去门口看看?” “我去吧!对讲机给我!” 随以着几个研究员出发,分别去左侧和右侧。 周明珠也在其中,她抵达最左边的遮挡膜前,旁边的同事拿着温度湿度检测仪,耐心的等待。 这一等就是20分钟。 20分钟,温湿度检测仪这数据从…… 【温度 38度 湿度 89%】 变成。 【温度 28度 湿度 89%】 这时,处在中心区的员工,忍不住拿出对讲机询问:“你们边缘地带怎么样了?温度降下去了没有。” “温度降了10度,从38~28。我这边感觉还可以往下降,冷气很足。” 这时对讲机传来淡定的声音,“我这边打开抽湿功能,你们再等20分钟,看情况。” “好。” 20分钟的枯等是很枯燥的,但将近三个月的研发都熬过去了,20分钟又算得了什么,或者说枯燥中又带着希望和期待。 “你们那边怎么样了?” 周明珠看了一眼数据回道。 “从89到67%!” 这话一出,对讲机的对面顿时发出了贺喜声。 处在中间段的研究员们忍不住互相举起手掌,狠狠的击掌。 “啪!” 清脆的响声,还有忍不住的:“我们成功了?!” “还没有测试结束!”张问山面露严肃,“现在左右边,你们把防护膜拿下来,各自往后退100米,我们要测试极限送风。” 接下来就是一轮轮的测试距离。 从1200米。 到1400米、1600米、1800米!! 到1900米的时候。 “教授,我感觉边缘地带,降温的速度已经变慢,估计快触及极限。” “你们各自再往后退50米。” 抵达2km时。 双方的研究员都表示。 “要40分钟才能降下去!” 第(1/3)页